对秦长城西起临洮即今岷县的再认识

作者:管理员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日期:2019-02-01点击量:8071次

 

对秦长城西起临洮即今岷县的再认识

 

李璘

 

幼年时听母辈讲孟姜女的故事,都说秦始皇筑长城死了很多人。1951年,在初中一年级的历史课堂上知道了秦长城“起临洮至辽东”,全长万余里。在历史课本的脚注里,分明写着“临洮即今甘肃岷县”。作为岷县人,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为家乡的历史地位而感到自豪!至于这条长城在故乡的哪个角落,却不曾在意。

1981年,临洮县(古狄道)的学人们在全面考察该县境内秦长城遗存的基础上,提出了秦长城西起今临洮县的新见解,并认为史书关于秦长城起首今岷县(古临洮)的记载是错误的,因为岷县境内根本就没有秦长城遗迹的存在。这一关乎是否改写两千多年历史记载的重大问题,在史学界引起不小震动,也使一贯认为秦长城西起今甘肃岷县的我等感到茫然!此前,个人也曾撰写有关长城问题的文章,而后的17年间,除发表过一篇推断性文字外,对秦长城的起首问题未敢再置一词,回过头来进行大量的野外考察工作。综合十多年田野作业所得,并参证于文献资料,我以为秦长城西起临洮即今岷县的记载是不可否定的。 

有关秦长城起址的文献记载及今人考察

《史记· 匈奴列传》: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伐灭义渠戎,“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史记· 蒙恬列传》:“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通典》:秦筑长城“起于崆峒山,自山傍洮水而东。” 

《括地志》:秦长城“起首岷州西十二里。” 

《元和郡县图志》:“秦长城起首县西二十里。”《旧唐书》同。 

《元丰九域志》:“秦筑长城,起于州界(岷州———笔者)。” 

《岷州续志》:“长城,秦蒙恬所筑,相传在洮河北岷山上,故址无存。”

以上记载,起战国止清末,历史涵盖长达两千多年,尽管也存在后著承引前著的现象,但却能使我们体会到文献记载的系统性和一致性。众口一词,秦长城西起临洮即今甘肃岷县。对岷县境内秦长城的方位,上列文献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三说:

(一)岷州城西十二里或二十里说。《括地志》和《元和郡县图志》都持此城西说。《通典》所言崆峒山,即今位于岷县城西十公里的大沟寨五台山,其与前列二志一致。

(二)州界说。以《元丰九域志》为代表。所言州界的意念有一定弹性,既可理解为境内,也可理解为边界。                                             

(三)岷山说。以《岷州续志》为代表。岷山在洮河以北,与岷州城(今县城)隔岸相望。 

今人对岷县境内秦长城的考察,多依州城以西的记载循迹进行。

1938年,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来岷县考察教育,兼及历史、文化,并有王树民与之同行。对于秦长城,他们只做了些询查工作。顾颉刚说:“达岷县后,叩城址,无能举者。查康熙《岷州志》,古迹类中亦记及而未实指其地,疑已毁坏净尽矣!”(顾颉刚:《史林杂识·甘肃秦长城遗迹》)。王树民却说:“今境内犹有秦长城遗迹。”(王树民:《陇游日记》)看来,顾王二位的考察均无田野工作的验证。

1964年,甘肃省考古工作队张学正一行二人,来岷县进行实地考察。他们在城西10公里范围内察看山系,走访山村,未发现秦长城遗存和秦代遗物。1985年,临洮县孙裕民独自来岷县,对城西10公里内洮河两岸的山体进行了高密度步踏,未找到秦长城的任何遗迹。孙裕民先生对今临洮县境内的秦长城做过系统的考察工作,采集到珍贵的先秦遗物,并为此付出了心血,是提出秦长城起首于今临洮县的首倡人之一。在岷县境内的考察进一步坚定了彼等论断的信心。1991年,西北师范大学王宗元与李并成联袂来岷,进行秦长城起址的专题考察。他们携带十分之一的地形图,核对县城以西的山系地貌,并察勘了岷县北部地带的两处古城址。其后,在《长城学刊》上发表文章,提出古临洮地望变迁的新立论,以证秦长城西起临洮是指今临洮县,并非岷县。1982年,笔者在《临洮地望变迁及秦长城起址推断》(见拙著《耕余集》)文中,提出秦长城遗址应在岷县北部地区的推断,多年来亦将考察重心放在县北地带。 

秦长城应起首于岷县的简单理由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的先代国君们就致力于西部边地的开拓。还在公元前7世纪,秦穆公就大举伐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史记·秦本纪》);公元前4世纪,秦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实行变法,“集小乡邑聚为县”(《史记·商君列传》)。当时设立的县级建置不少于31个,含陇西诸县,狄道(今临洮县,下同)及临洮(今岷县,下同)当在其中。秦昭襄王在位时,进一步用兵西部,其于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设置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郡级政区陇西郡,并于次年伐灭义渠戎,“筑长城以拒胡”,对西部疆域实行有效控制。在此漫长过程中,秦国的军政实力已达今岷县一带。秦王赢政即位后,进而采取实边措施,八年(公元前239年),平定王弟长安君反叛后“迁其民于临洮”(《史记·秦始皇本纪》)便是实边之举。通过这些举措,使秦国的西部疆域在今岷县一带巩固下来,至秦统一后已成为西部比较稳定的边防线。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先后设郡四十九,对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的疆域,有关史书是这样陈述的:“其地西临洮而北沙漠,东萦西带,皆临大海。”(《晋书·地理志》等)。

既然临洮是秦国的西部边防,又长期受到戎羌袭扰,秦王国必然要设防固守,在此处“筑长城以拒胡”则是自然不过的事。像司马迁那样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史记·蒙恬列传》)亲自考察过秦长城的史学家,不会有虚妄之词。《史记》所称临洮已是确指秦国的县治,绝非洮河流域的泛称。至于秦昭襄王时临洮县治在今临洮县的考辨,则完全出于推测,在秦汉史籍中,无一确证。综合文献记载,秦长城起首地临洮确指今甘肃岷县则是毫无疑问的。

岷县境内的遗物及遗址列举

古临洮即今岷县自战国建县治以来,遂成为秦国的边防线,必定会有当时设防的遗迹及遗物,也应有秦长城遗址存在。多年来,笔者在岷县境内进行了大范围的踏勘与询访,谨以所得罗列三点:

一、有大量的秦国货币

岷县有大量秦半两钱出土。1947年,南距县城5公里的中堡村发现一秦代窑藏,出土半两钱多达数万枚。儿时,笔者曾目及父兄穿缀千余钱。至今,身边仍留有该次出土的藏品数枚。

二、有分布广泛的秦瓦遗存

十余年来,笔者在岷县境内采集到大量秦瓦,布点颇广,计有:维新乡卓坪村、茶埠乡将台堡、寺沟乡巴仁寨、麻子川乡麻子川村、城郊乡龙王台村和白塔寺村。仅县城内就有多点散见,其中岷州卫城北垣内侧和野家崖高地(县医院内)遗瓦尤多。1997年,笔者拆除老宅重建新房时,在院内堆积物中亦发现秦瓦残片三件。

以上遗瓦有下列几种类型:Ⅰ型:面背皆为绳纹;Ⅱ型:瓦背绳纹,面光无纹;Ⅲ型:瓦背绳纹,瓦面为锥窝纹;Ⅳ型:瓦背绳纹,瓦面为乳凸纹;Ⅴ型:瓦背绳纹,瓦面为菱格网纹,瓦端有搓板状弦纹即缸边纹。五种类型遗瓦的厚度为1.5±0.3厘米。 

笔者在临洮、渭源、陇西、通渭四县的五段秦长城遗址上,采集遗瓦百余件,共清理出六种类型,上列五种类型与之雷同,可以认为是同一时代的遗物。值得注意的是岷县境内遗瓦散落点多在隘口或要冲地。如将台堡和龙王台,踞洮河两岸的咽喉地带;白塔寺正当关陇经岷县南下巴蜀的古道;巴仁寨是通向天险腊子口的要道,口外为古代氐羌游牧地;麻子川在南北分水岭下,过岭便是嘉陵江上游水系,在古代是南下巴蜀的隘口。

三、有值得重视的壕沟

在岷县西、北部山岭,遗存有人工壕沟,其中维新乡卓坪村与西寨乡关上村的几条壕沟引人注目。几年来,笔者对该二处壕沟进行过多次考察。

卓坪壕沟位于卓坪溪沟西北侧的小寨山上,北距县城约四十公里。壕沟由两部分组成,一条沿山脊西南侧向下延伸,过二级台地直达洮河滩头,长约四公里,当地群众称其为“古城壕”。另一条位于山脚前缘,在溪沟边与古城壕相接,向西北延伸至马莲滩村南,长约1.5公里,当地群众称之为“胡道”。古城壕宽511米,深度多在五米以上,壕底被村民开垦,劈为农田。在部分地段的壕沟边缘有垒土,可见911厘米的松散夯层。可知当初开挖时,将土方堆垒于壕沟内侧,并施以夯筑。因修造梯田,多数地段的垒土被平毁,残留无多。胡道的形制与古城壕相同,应为同期开挖,在县乡公路修通前,是沿洮河地带的通道。询之村民,言称古城壕“亘古就有”。从民间传说中难以判断为何朝遗留。从采集到的遗瓦推断,应为秦人遗址。

古城壕遗瓦有两种类型。其一,瓦背绳纹,纹距0.3厘米,瓦面为锥窝纹,厚1.5厘米;其二,瓦背绳纹,纹距0.5厘米,光面。厚度有1.8厘米和1.2厘米两种。古城壕遗瓦既见于临洮、渭源县秦长城沿线,也见于岷县境内其他秦瓦遗落点,可为断代依据。 

关上村壕沟在盖背沟两侧山坡,西距县城35公里。盖背沟从东向西将山体切割为南北两面坡,南为马柴坡,北称滚木坡,溪流汇入关上沟,南下出?地口入洮河。南北两段壕沟自谷底夹溪而上。马柴坡一段长200米,底宽5米,口宽8米,深13米,坡面前缘有一四方堡寨,群众称为“熟羊城”,为明代遗存。滚木坡一段长600米,底宽23米,口宽68米,深25米。曾闻有人在附近发现过绳纹筒瓦,笔者步踏数次,未见任何古代遗物,倒是一个错位的民间传说引发了联想。

洮河流经岷县83公里,在境内形成大转弯。自西流来,经县城折而向北,曲折流向西北而后出境。县北的卓坪村与县西的关上村在河曲部位的直进距离只有约二十公里,其间山岭绵延,地势险峻。卓坪西北5公里处的元山坪有铁城遗址,北宋时曾平定吐蕃鬼章部于此,谷底有一段明代边墙(《岷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指释为“宋代边墙”是错误的——(笔者),沿坡面亦有壕沟遗迹。当地群众传称:鬼章被“明军”包围,困守铁城,情迫之下设迷阵吸引明军,暗率部众循地沟逃至关上城堡,埋锅烹羊,食未毕而追兵已至,熟羊城便以此得名。传说把平鬼章事与明初西征元军残部事件混为一谈。此类传说属民间讲史,类似于“关公战秦琼”的错位现象是常有之事。不过这一传说提示我们,从岷县北部的元山坪、卓坪村有壕沟通往县西的关上村,形成一条防御屏障。因这一线地处荒僻,道路不便,惜未实地考察。

对秦长城形制及起点的认识

秦长城是比较完备的防御体系。其构成绝非单一的墙体,而是由墙体、壕沟、烽燧、亭障组成的多形制防御系统。以墙体和壕沟为主体,与烽燧亭障相配套。就总体来看,秦长城是防御体系或系统。这种理解既符合文献记载,也能得到田野作业的验证。

司马迁目睹的秦长城是“长城、亭障”;蒙恬自述称“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说明秦长城主体不仅有“城”(墙体),也有“堑”(壕沟)。《史记·匈奴列传》所言“筑城障列亭”是纪实性描述。这些记载,全都能够在秦长城遗址中找到实证。渭源县北山,有一段长约八公里的秦长城遗存,竟有烽燧12座;通渭县史家山的秦长城遗址上,有四方形空心望台,即为“亭”的遗迹。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的秦长城内侧,有保存较完好的四方形障城遗迹。

自战国始,在各诸侯国特别是秦国的主体长城线上,壕沟形式并非罕见。通渭县寺子乡境内的秦长城遗址就“多有烽燧、壕堑”(《通渭县志》)。不仅如此,以壕沟为长城防御主体的传统,在长城建筑史上一直延续到明代。从河西延伸至大漠的汉长城,有很大一部分是壕沟;在内蒙草原,有金国开挖的3000里界壕,从东北到西南,把整个内蒙劈为两半;笔者在考察全长300里的明代洮州边墙时,发现整个边墙线全部是壕沟连接墙体的形制,而且壕沟多于墙体。可见,壕堑从来就是长城主体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壕堑即长城。

鉴于以上事实,可以认为:岷县卓坪村的古城壕就是秦长城实体,散见于县内各点的秦瓦,是秦国的亭障遗物。就是这段壕堑及与之配套的亭障,成为秦国西部疆域的前沿防线,也因而成为秦长城的西部起点。其位置紧依今岷县北部边界,类比有关史籍,比较接近于“州界说”。笔者关于秦长城的起点应在岷县北部地区的推断,也不幸而被言中。

 

文章出处:《丝绸之路》1992年第2期。

 


                                                        (岷县博物馆搜集整理)

 

 

 岷县维新乡卓坪村遗存的壕沟(包新田 摄)

 岷县维新乡卓坪村遗存的壕沟(包新田 摄)

 

2013年央视记者在岷县维新乡卓坪村的壕沟现场采访李璘先生(包新田 摄)

 2013年央视记者在岷县维新乡卓坪村遗存的壕沟现场采访李璘先生(包新田 摄)

 

李璘先生在岷县境内搜集到的秦瓦残片(包新田 摄)

 李璘先生在岷县境内搜集到的秦瓦残片(包新田 摄)

 

李璘先生在岷县境内搜集到的秦瓦残片(包新田 摄)

 李璘先生在岷县境内搜集到的秦瓦残片(包新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