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州水磨小考

作者:mxbwg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日期:2018-02-26点击量:8642次

 

岷州水磨小考

 

——从一首《岷州竹枝词》展开去

 

(岷县博物馆  后永乐)

 

内容提要:《岷州竹枝词(其五)》曰:“山村何事代农桑,水磨千盘抵稻秧。决溜引渠如激箭,不烦人力富穷乡。”诗作在描摹水磨壮观场面的同时,突出了清早期岷州水磨的重要性,反映出水磨是当地民众重要的致富途径。本文即是在作者大量翻检史料的基础上,通过与史料古诗参互印证,对岷州水磨的规模、水磨的水力利用方式以及水磨在当地生产生活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做一探索,以期对历史时期特别是明清以来岷州水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水磨;岷州;规模;水力利用;效益

 

水磨是用水力带动石磨旋转碾磨面粉的工具。水磨主要由上下扇磨盘转轴、水轮盘、支架构成。磨盘用坚硬的石材制成圆形状,分上下两片,磨盘碾合处凿有纹路相反的螺旋状齿槽,通过水力冲转水轮盘带动下磨盘转动,从而上下磨盘产生相对运动达到粉碎谷物的目的。代表工业文明的机器发明以前,水磨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工具。北宋时张舜民作于岷地的《水磨赋》[i]详细记载了水磨的工作原理与发挥的重要作用,可见当时的水磨建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岷州水磨自产生以来沿用不辍,直至解放后随着内燃机的广泛使用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关于岷州水磨的资料留存较少,而清初汪士鋐所作《岷州竹枝词(其五)》对岷州水磨有比较详尽的描述,为我们研究岷州水磨提供了重要资料。诗云:“山村何事代农桑,水磨千盘抵稻秧。决溜引渠如激箭,不烦人力富穷乡。”[ii]诗作反映岷州的水磨达“千盘”之多,能“代农桑”、能“抵稻秧”,且能达到“富穷乡”的目的,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们从这首诗入手,将诗作内容展开来并与相关史料参互比对去探究岷州水磨开发利用条件、规模、水力利用方式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等鲜为人知的故事。

 

“山村”是水磨开发利用的重要条件

 

    诗作中起首“山村”二字,点明了岷州地处山区,这一自然条件对于当地水磨的产生与发展非常重要。岷州地处黄河支流洮河的中游,为陇南山地与甘南草原、陇中黄土高原接壤区。《岷州续志采访录·水利》在分析岷州“不乏水源,而灌溉未兴”的原因时说:“盖岷重山峻岭,燠少寒多,触石生云,淫霖时有,忧涝而不忧旱故也。”可见,岷州一代山势高峻,雨水充沛,为水磨提供了动力来源——水。另外,山势高峻也使得岷州大地各河谷沟岔水流落差大,流速急,形成丰富的水力资源。

深处内陆的地理位置和多山地的地表地貌,形成当地温带半湿润向高寒湿润气候过渡带气候,高寒阴湿。[iii]这种气候条件特别适宜种植青稞、蚕豆、燕麦等作物,这些粮食需要蜕皮磨面,为水磨的存在与发展奠定了前提条件。[iv]古代粮食磨面主要有旱磨和水磨两种,水磨不需畜力且效率相对较高,因此岷州粮食磨面特别依赖于当地的水磨。

另外菜子、胡麻在岷州山区峻坂种植颇多,菜子油乃岷州地产大宗[v],和当地所产药材、枋板、竹木编织品等畅销本省各地与邻省。而菜籽油的蒸榨首先要将菜籽磨成粉末状,菜籽磨粉也离不开水磨[vi]

 

“千盘”是岷州水磨发展的规模

 

    诗作中说“水磨千盘抵稻秧”,文学作品中的数量词乃是概说,夸大也是常有的。那么,清初岷州水磨真有千盘之多吗,规模究竟如何呢?

    修于清光绪三十三年的《岷州续志采访录·水利》记载道:“各乡溪涧潆洄,并不作渠浇田,惟梅川有水田顷余耳。其资水为利者,独水磨一端。城东四渠疏浚,磨坊鳞次……。”这里提及的“城东四渠即是与洮河交汇于岷州城的叠藏河西岸的岷州城郊,这地方在民国期间又增开一渠称为“五渠河”[vii]。这五条河渠之间相距不远,渠上磨坊排列十分稠密,有些地方好几座磨坊一字儿排开,形成“三步两搭桥”的当地特有美景。岷县学者尹正祥认为“磨坊鳞次”的城东五条河渠上有水磨“几十座是没有问题的”[viii]。其实,叠藏河东也有很多磨坊[ix],这样算来仅城郊水磨就已逾百,加上散布于岷州一十七里沟谷河岔的水磨,数量过千应该不成问题。不过这个数字还是推理与估算出来的,请看史料关于岷州水磨的确切记载。

修于清康熙四十一年的《岷州志》对岷州水磨数量有详细记载,“岷州水磨,分川水、山水、天水三则。川水磨一千三十三轮,……;山水磨一百一轮,……;天水磨二十轮,……。”[x]三种水磨共计有1154轮。到了清晚期,陈如平在《岷州续志采访录·水利》中说岷州一代水磨“……殷殷隆隆,昼夜不辍,四乡皆然,凡磨不下二千”。《岷州续志采访录》纂辑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岷州农业、手工业较《岷州志》纂辑的清早期当有很大发展,水磨大幅增加在情理之中;且陈如平纂辑志书非常严谨,水磨“不下二千”虽似估摸,实则当有所依。试将岷州水磨数量与邻近州县相比较,“狄道州康熙时期水磨原额为400轮,乾隆二十八年增加为532轮”[xi],洮州“上水磨八十四轮,……;中水磨二百二十四轮,……;下水磨七十轮,……”[xii]洮州水磨共计378轮。可见,岷州水磨规模还是相当大的。

 

“引渠如激箭”的水力利用方式

 

    纵观岷州各处水磨,都是从沟谷河岔旁开渠引水,通过“抬水”即抬高河床以产生落差、“冲水”即斜按水槽以产生落差,“束水”即通常用杨树等主干开挖的上宽下窄水槽聚拢流水增加势能来带动水磨,产生所引之水“如激箭”冲击磨轮的效果。

岷州水磨分川水、山水、天水三则,这是从水源的角度区分水磨的,川水磨主要通过开渠引用流经岷州的洮河、洮河一级支流叠藏河、次一级支流纳纳河以及渭河一级支流闾井河等河水产生动力推动水磨,主要分布于沿河平川区;山水磨则是利用当地各沟岔溪流流水带动的水磨,主要分布于乡村沟谷中;天水磨尚不清楚,《岷州志·田赋上》记载岷州天水磨只二十轮,大抵为利用山沟季节性降水带动的水磨。根据现有资料和现存水磨房来看,岷州水磨按水力利用方式又可分为平轮磨和立轮磨。平轮磨,磨轮与地面是平行的,主要利用水流落差产生冲击力推动磨轮旋转。立轮磨磨轮与地面垂直,虽也利用水的冲击力,而以利用水的重力为主。并且,平轮磨坊通常有两支轮,带动两盘磨,一盘磨小麦,另一盘磨青稞、蚕豆等杂粮,另外还带一个水打箩作平面往复运动箩面。因此,通常情况下平轮磨坊功能更为齐全,需要的水流大,川水磨正好具有充足的水源且易于控制来水量大小,所以平轮磨以利用水流冲击力的川水磨为主,而立轮磨主要是利用水的重力的山水磨。

 

“富穷乡”的社会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岷州水磨数量大,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水磨不需人力、畜力,磨面、筛箩面粉均利用水磨得以实现,且在当时岷州水磨的效率是很高的[xiii],实实在在地解决了老百姓吃饭的大问题。所以张舜民在《水磨赋》中说:“故君子役其知,小人享其利,真为一乡之赖,岂止一家之事。”可见,当地群众生活离不开水磨,水磨是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岷州志·贸易》在述说“岷州货殖之利,惟林木为最广”之后,认为“其不事跋涉,利可坐致者,则惟油房、水磨。”“碾粮食者就水磨,磨主所获每斗一升,日碾一石,可得一斗。碾菜子者亦如是。”可见,水磨不劳奔波,也不需要后续持续追加投入,但磨主收入却相当可观,成了当地人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再来看税收方面,《岷州志·厅属杂税》记载:“岷州水磨,分川水、山水、天水三则。川水磨一千三十三轮,每轮征银一钱五分,共征银一百五十四两九钱五分;山水磨一百一轮,每轮征银一钱二分,共征银一十二两一钱二分;天水磨二十轮,每轮征银一钱一分五厘,共征银二两三钱,通共征银一百六十九两三钱七分。遇闰每两加银八分三厘三毫三丝三忽三微三纤三尘三渺三漠,共加银一十四两一钱一分四厘一毫六丝六忽六微六纤六尘六渺。”试与岷州一十七里厅属地丁本色折征银四百五十二两八钱,厅属地丁折色征银四百六十二两三钱六分二厘[xiv]相比较,可见平年岷州水磨所征税银一百六十九两三钱七分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是岷厅重要的税源之一。

总之,岷州多山、多雨的自然条件,形成丰富的水力资源,并且境内盛产粮食作物与油料作物,从而为水磨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岷州水磨数量庞大,千百年来水磨的建造与运行技术已相当成熟,在群众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文、图:后永乐)

 

注释




[i]《水磨赋》其中有“彼华山三峰之飞瀑,吕梁百步之喷沫,独有赏心之玩,曾无利物之实。夫斯磨也,不逾寻丈之间,不匮一夫之力,曾集朝之久,而可给千人之食。如是则驴马不用,麦城任职,农夫力穑,知者图焉。故君子役其知,小人享其利,真为一乡之赖,岂止一家之事。”参见余谠纂辑《岷州卫志》,岷县志编纂委员会《岷州志校注》,41页,1988年。

[ii]诗可参见田而穟纂辑《岷州志·艺文下》,岷县志编纂委员会《岷州志校注》,354页,1988年。汪士鋐,16581723,长洲人,字文升,康熙进士,官中允,工诗善文。

[iii]汪士鋐所作《竹枝词(其六)》中有“地耸天高只苦风,寒暄气候迥难同

[iv]《岷州续志采访录·水利》载“地既不产稻粟,麦、豆、青稞,均须作面,以供饔飧。水磨以水激轮,轮转磬磨,须臾可成。其筛罗亦资水激动,不烦人力。”

[v]《岷州乡土志·商务》载本境所产之物中,“菜子油陆运本省兰、秦、阶等州行销,每岁约一千余担。”另据陈鸿胪1943年发表于《西北问题论丛》第3辑的《甘肃固有手工业及新兴工业》,认为甘肃各地就油的品种方面,陇东以清油为主,河西以杂油为主、洮河及河湟谷地的杂油和清油的生产量都比较大;产量方面,清油主要产区有“一为临夏、岷县及附近各县年约一千五百万斤,二为平凉、静宁及附近各县年约一千二百万斤,三为皋兰、靖远、景泰、永登、定西、临洮、及附近各县年约一千万斤,四为天水及附近各县年约九百万斤,武威以西尚少生产。”胡麻油及杂油“自武威以西皆有大量生产,年约一千万斤;陇南、西和、礼县、岷县、西固、漳县年约五百万斤;陇东、海原、华亭、宁县、正宁,年约三百万斤。”

[vi]《岷州续志采访录·水利》载“春、冬菜子亦先磨籽作醅,然后乃可蒸榨,此农民油贩所资以为用着也。”

[vii] 其他四条河渠分别称为头渠河、二渠河、三渠河、四渠河。

[viii]尹正祥《岷县五渠河的变迁》,《岷县文史资料第九集》,260页。

[ix]据岷州望族后氏的《后氏家谱》记载,约于明成化正德年间后能十子分列家产时提及的磨坊就有九座,其中有两座在叠藏河东,可见城外近郊的叠藏河两侧都有磨坊。

[x]田而穟纂辑《岷州志·田赋上》,岷县志编纂委员会《岷州志校注》,160页,1988年。

[xi]黄正林博士论文,《黄河上游区域农村经济研究》,187页。

[xii]田而穟纂辑《岷州志·田赋上》,岷县志编纂委员会《岷州志校注》,153页,1988年。

[xiii]参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