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洮岷地区入迁移民对当地衣饰、语言的影响(后永乐)

作者:管理员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日期:2015-09-14点击量:6672次

 

明代洮岷地区入迁移民对当地衣饰、语言的影响

 

岷县博物馆   后永乐

 

    环境不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然也不同,经过累世传承,彼此相染,积习相沿,就会很自然地形成一方不同于一方的民俗。古语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是对远古人们因地域不同而风俗各异的真实写照。经过明代大规模的移民入迁,洮岷地区的民风民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真所谓“世异则事变,时移则易俗”(《汉书·艺文志》,《齐俗训》语)下面仅择衣饰、语言简叙之,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衣饰

    衣着是物质民俗的重要内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衣服礼俗”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洮岷地区移民大多来自安徽,江苏一带,移民后裔保留了许多古老的江南打扮,这在妇女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顾颉刚先生在其1938年所刊印的《西北考察日记》中写道:“至岷县(妇女)足渐大;至临潭则更修长,明代洮岷地区入迁移民对当地衣饰、语言的影响(包新田 摄) 其履尖上翘,所谓‘凤头鞋’也;头上云髻峨峨,盖皆沿明代迁来时装束。经行人丛中,如入博物馆,亦此生一快事。”王树民在他的《陇游日记》中也写道:“洮河两岸妇女之装束别具特点,发不结髻于后而向上挽,足仅略缠,锐其前端且弯而向上,无碍其行动操作,云为新月形,实似龙船然。明人苏平咏绣鞋诗有句云:‘两瓣秋莲脱蒂轻’,于此可得实证。闻此地居民为明初沐英平定洮岷后迁来者,此实为明代习俗之遗迹。”这里所载“凤头鞋”和“新月”、“龙船”状的鞋也称弓鞋,笔者小时候时常见外老太太穿着弓鞋和膝裤。弓鞋一般用黑布面料做成,脚面部分绣花,脚尖部分内收并向上翘起,有点像小船,小时候我们把这种穿着的老人家戏称“尕脚阿婆”。此外,膝裤也是洮岷地区所独有的装束。膝裤是胫上之物,也叫裹脚,起约束裤管的作用,长可及膝。用宽约半尺的长布条将裤管紧紧缠绕起来(笔者所见布条为白色),缠绕后再用与布条末端缝合在一起的带子绑扎。布条一般比较长,直到现在还保留着一条歇后语,“老太婆的裹脚,又臭又长”。据说这种打扮也是从明初苏皖移民传来的,有些志书将穿着弓鞋的老太婆叫“凤阳婆”。“如果一个女性梳高髻,身着蓝、紫色高领斜襟衫,胫着膝裤,足穿弓鞋,那就是典型的“人样子”了。”(柯杨:《苏皖古俗在甘肃洮河流域的遗存》,《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所谓“人样子”,和《岷州志》所载“徙岐山县里民在城居之,谓之样民”一样,乃明初土人番民学习中土人士的榜样。

二、语言

洮岷地区是明代移民较为集中的地方,同时也是戍边的军队长期驻防以至于居家的地方,前前后后的来自于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数量的移民聚集到此,使得当地语言成分比较复杂。

    洮岷地区山高路远、交通闭塞的自然条件,为保留许多古代汉语的用法创造了条件。一方面,保留了许多古语词。如把大勺称为“马勺”,指收拾、拾掇意的“撩乱”,以药毒人或动物称为“闹”,妯娌称为“先(读作宣)后”,等等。另一方面,语法方面也有特点,如“把”字短语一般要放在句子最前面,花儿“霸陵桥上敬酒呢,我忙着有事就走呢,把你好的心有呢,叫我阿么分手呢?”中“把你好的心有呢”即“有把你好的心呢”,意为“有对你好的心呢”,暗指“我”。与现代汉语相比,语序颠倒的句子则比比皆是。“上”、“时”、“个”等这些词语用法十分广泛,用法也很特殊,为洮岷地区仅见。也有人认为这些语法方面的特殊用法是受当地藏语的影响。(莫超:《洮岷“花儿”语法摭谈》,《甘肃高师学报》第八卷第四期。)其中的主宾谓句子结构如“你饭吃啦?”等便是藏语影响似乎是最明显的例子,盖因洮岷地区汉族与藏族杂居,移入的汉回各族与藏族同胞长期共处,语言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定的变异,当地方言受藏语的影响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操两种截然不同语言的人群长期生活在一起可能使一部分人接受另一部分人的语言,或者在词语方面产生一些影响,语法方面的影响就比较有限了,故而笔者更倾向于认为这些语法现象被看成是保留的古汉语用法。无论是保留了古代的语法句式还是受藏语的影响,这种语言现象终究与历史时期的移民有关。

    如上所述,明代的移民同样给当地方言带来了影响,出现了一些新词。如洮岷地区妇女在嗔怒或玩笑时习惯把自己的夫君称为“军犯”。大人有时把孩子叫做“贼娃子”、“贼儿子”、“尕贼”,这种叫法倾向于指男孩。同样,有时候称妇女为“贼婆子”。这里反映出先民因罪发配边疆充军戍守的事实。

    洮岷一带把洮岷城里逢集叫“逢营”,把进城“赶集”则说成是“跟营”,但其他乡村各地方的集市却不这么称呼,就叫“集”,去参与市场交易活动叫“跟集”。有学者考证,“营”或“营上”是南京人的俗语,“骁骑仓下地广数亩,可以屯营,即骁骑卫之教场也,俗呼营上”(陈作霖:《金陵琐志五种·凤麓小志》卷一。)来自江南的洮岷二州移民保留了这样的叫法,后来在卫城附近称为“营上”的地方设立集市,遂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词词义发生了变化。那么为何要在城池附近设立集市呢?上海书店1984年出版的《新增岷州志》道出了其中缘由,与洮岷卫城邻进的番族皇化日久,和汉人几无区别,“惟自白水江以南,南山内外迄于松茂犹是番民,迤东马土司所辖,迤西杨土司所辖,分卓挂、铁布二类。明时招中互市,特于西营城设番场以处其来者,每市肆列货之日以兵防之,故他处市聚谓之集,谓之场,而岷独谓之营矣。其时每出劫掠,明设隘寨七八十处汉番兵二十余以备之”。可见,在营城设立集市是出于防御番民劫掠而采取的不得已的措施,却因此生出了当时的新词,现在的方言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