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名家孟树桂

作者:管理员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日期:2016-06-22点击量:7856次

 

书法名家孟树桂

 

王吉环

 

从清末到民国末年,岷县书法界曾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孟树桂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者。书法名家孟树桂像孟树桂,字芳五,号竹泉,甘肃岷县人(祖籍山东省河间府齐河县),生于1850年,卒于1943年,享年94岁。

孟树桂自幼家境贫寒,但天资聪慧,就读私塾时学习十分勤苦,每日“三更灯火五更鸡”,下其苦工。除必学的课程外,尤好翰墨,经私塾老师指点,曾大量临习了唐代柳公权的《神策军碑》和《玄秘塔碑》,同时还兼练小楷,由此奠定了他扎实的楷书基础。稍长,他领悟到书法 艺术中所蕴藏的无穷魅力并为其所倾倒,选定了自己所走的路。他上追晋王羲之、唐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下承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四家,并涉猎元赵孟,明董其昌、祝允明、王铎等历代先贤书法。随着先生学养的积累和对书法艺术认识的逐渐提高,为体会古人用笔、用墨之妙,章法布局之精,他逐渐爱上了黄字的枪大戟,米字的八面出锋和赵孟、文徵明飘逸、潇洒的书风,同时又为张旭、怀素的狂草所倾倒。因此,每日观帖、临书,不敢稍有怠慢。孟树桂在临习古人帖学的同时,对北魏碑刻及汉隶也曾下过一番功夫。他以砖为纸,以土为墨,夜读其帖,日临其书,心不厌精,手不忘熟,从先贤那里一点一滴的汲其营养,其精神甚为感人。

孟树桂晚年作品已达到人书俱老、神完气足的境界,深为书坛器重。当时好多人为老人做寿时,都请他书写寿文。他总是满口答应。他写字非常慢,每天只写二三十个核桃大小的楷书,但所写的字,精、气、神十足,已臻秒境。

孟树桂在书法艺术的天地里经历了将数十后的辛勤耕耘和探索,最终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书风,享誉陇上,延及四川、湖北一带。晚年的作品更是笔墨精到,气韵生动,影响甚大。其中一部分作品通过东关悦来店的赵喜成等人转到四川。四川的书法家对孟树桂的字非常喜欢,都能以得到孟树桂的一副作品为荣,当地如有人来岷县做生意都要托赵求一副“竹泉”的字,视为珍贵礼品带回四川。

孟树桂一生清贫,经常参加农事,晚年曾创办私塾,教授学生,其间还受聘在女子小学授课。岷县文化界的后起之秀杨昶、陈文化、王石谷、刘尔、魏新华、朱琪等人都曾经得到过孟树桂的教授和指点。他还创办过“回民义学”,为回族同胞培养了一批学生。

孟树桂在文学上的修养也堪称出类拔萃。他流传于世的诗文并不多见,其1885年夏日同绅士清州李公营、张州副王公共饮金童山的诗作,可略见其风格之一斑。诗曰:

不比寻常饮,来宾是半仙。

祥云迎彩驾,美酒献甘泉。

书引琅环地,殇飞玉洞关。

歌声摇宝刹,花气袭琼筵。

月令欣逢五,霞杯莫计千。

将军酣战否,太守醉陶然。

洛社风依旧,香山韵仿前。

一朝称盛会,佳话播他年。

北小路太子庙存有孟树桂书写刻在木板上的楹联:

铅汞炼雪山,抛万仞青宫独参大道

风云普岷岭,仗一条紫剑永保丰年



此联对仗工稳,内容切题,所以一直保留至今,并被新编的《岷州志》收入。孟树桂贫穷一世,淡泊一生,但不事 权贵,洁身自,深的人们的敬仰。时任岷县专员公署专员胡冕和县长蒲葆阳经常向他求字。逢年过节,胡、蒲二人还亲自给他拜年送礼,但他从不回报。他对人说:“他到我可以,可我不到他家去,我去了就成钻‘官’,钻官就要害民,所以我是不到他们那儿去的。”当时军阀鲁大昌的旅长李和义,在给其父做寿时,要孟树桂在寿帐上写“风”如何好(这里的乡指李当时管辖的临夏、陇西、临洮、岷县、漳县、宕昌等地)。孟树桂硬是不写,并说要写最多勉强写“村风”还凑合。他认为你连一个“村”(指岷县)都管不好,多次遭土匪骚扰,何谈“乡风”?孟树桂的高尚人格由此可见一斑。为此,当时有些学校老师中间常流传着一句口头语,“我们是孟爷主义——和你不粘!”但他对邻居和群众却又非常谦和温良,有人求他的字,只提一瓶酒足矣!逢年过节还常给大家书写对联、条幅。写毕总是哈哈大笑,并说:“行了,行了,就凑合吧!”态度谦虚,从不以书家自居。1943年,孟树桂走完了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他是岷县近代书法界的楷模,是座丰碑。